昨日记者获悉,两名大学生村官在威远县严陵镇桥里村占地150平方米的三个蝗虫大棚里艰苦创业,*批蝗虫养殖收获了成虫近200斤,销售收入2万多元,收回了*期投资成本,小有**,完成了从村官到“蝗虫王”的身份变换。
创业 大学生村官养蝗虫
2007年9月,陈钟和官大燕戴上了村主任助理的“村官帽”。“严陵镇的26个村,我都走过。”官大燕说,因下基层常听到村民说想致富却没门路,尤其是部分打工回来的村民,创业愿望十分强烈。“而上网又看到那么多村官创业成功,我心里也产生一种创业的冲动。”
后来,陈钟找到了官大燕说起创业的事,两人不谋而合。2009年初,两人开始创业,经过市场调查决定饲养“东亚飞蝗”。选准项目后,两人一边上网查资料,一边到成都一家蝗虫养殖基地“取经”,甚至还跑到了自贡、重庆等地了解市场行情。“蝗虫适合在农村养殖,养殖成活率高,利润也高。”但创业之初,他们就遇到了难题,主要问题是资金和场地。这时,镇党委伸出了援助之手。镇上前期提供3000元作为他们的创业启动资金,另外5000元则以免息贷款的形式提供,并为他们在桥里村联系到土地作为修建大棚的场地。两人又向亲友借了1万多元*,共计2万余元作为启动资金。2009年8月,3个占地15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建好了,两个人的创业梦想开始实现。
奋斗 两人将建养殖基地
为掌握蝗虫养殖技术,他们还虚心向其他养殖户学习养殖技术。从**批15万只蝗虫卵购进到它们孵化,两人把心思全放在了大棚里———当时正值盛夏,白天,他们待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棚内查看蝗虫的生长情况。晚上,他们轮流守夜观察蝗虫夜间活动情况。因没经验估算不足,成活下来的五万蝗虫食草不足,陈钟和官大燕还到处去找没喷洒过农药的天然草,作为蝗虫的食粮。因天天和蝗虫打交道,村民给他们起了个绰号“蝗虫王”。
两个多月后,**批蝗虫经过五次蜕皮终于成熟。为打开市场销路,官大燕开始自己制作油炸蝗虫。“我们拿了10多斤蝗虫多次去酒店推销,让酒店卖后付款,看看效果如何?”威远某酒店决定试用他们的产品,销路从此打开,几家**酒楼都争相订购蝗虫。“由于经验不足,*批蝗虫养殖仅收获了成虫近200斤,但我们卖到酒店每斤价格在60到80元左右,销售收入共计2万多元,收回了*期投资成本,还略有**。”两位大学生村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建设一个以养殖、繁殖、生产、饲料供应、废物处理、疾病防*为主体的绿色环保东亚飞蝗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