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舍不得下山的伊犁草原

2015-08-18来源 : 互联网

夏日的伊犁草原,太阳迟迟不肯下山。也许是天山脚下的美,让太阳也舍不得离开。走进伊犁草原,探访太阳舍不得下山之地的风景与人文。

俗语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到了伊犁草原,便知道这句话丝毫没有夸大的成分。夏日的伊犁草原,太阳迟迟不肯下山,也许是这里的美,让太阳也舍不得离开。

伊犁草原之美,美在立体,草甸、繁花为近景,林木、雪山为远景,还有羊群、毡房点缀其中,处处是风景。这种立体之美缘于伊犁草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伊犁草原发育于天山山脉的中天山及其山间盆地,*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缔造了伊犁之美。

伊犁地区草原众多,喀拉峻草原是其中之一。喀拉峻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山脊上的莽原”,海拔在2000-2800米之间,属于高山草甸草场,南北宽约 3-6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这里的草地肥美,是**的天然牧场。每年从6月开始,附近的牧民就会赶上牛羊,驮着家当转场到这里让牲畜抓膘增壮。

到了喀拉峻草原,眼前的景象让人顿时有策马扬鞭的冲动。站在一处高坡上,环视着脚下的土地,云朵下的白色毡房也显得光影飘逸,草原上的万物瞬息间转换着明暗色泽。由远及近,叮当、叮当的**涌进耳膜,牛犄角后小山似耸立着的驮包晃晃悠悠地移动过来,又一户牧民搬过来了。

在草原上,相机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刻。即使没有白云,没有毡房,没有羊群,眼前的景色也绝不单一,就连*朴素的绿草甸,也会用变幻的光影装扮自己。

夏季是草原*美的季节,绿草茵茵,花儿朵朵。在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下,草原显得更加生动绚丽。

野花和草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在草原上,青草**是花儿的陪衬,而是与花朵为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伊犁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大多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真正马背上的民族。几千年来,哈萨克族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马儿和歌声是他们的“两只翅膀”。他们日出而牧,日落而归,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日子,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的一切。

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以骑马为常事,孩子幼年就在马背上玩耍。每个男孩子到了五岁的时候都会举行“骑马礼”,从小就在歌声和马蹄声中成长,成为草原的主人。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世上路走得*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勤的也是哈萨克人。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每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依海拔由下而上再下地循环迁徙。而他们的生活家当也都由马背来背负,男人们带领着全家老少,依次转换放牧区域。这个过程被称作“转场”,每次转场到达目的地后,周而复始地再次搭建毡房就成了寻常的生活内容。

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基本都是自己亲手搭建,毡房大小是根据家庭人口和经济条件决定的,面积的计算按照房墙的块数决定。毡房一般有四种形式:简易的小毡房和四块、六块、八块房墙的毡房。这些可以被称为流动的房间。

简易的小毡房一般是用于临时性居住或野外休息,没有房墙。而从四块起由房墙作为支撑主体的毡房是典型的哈萨克住宅,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体,上部为穹形。这户人家今天搭建的就是这样的毡房。搭建毡房以前,所有使用材料都按照搭建步骤有条不紊地摆开阵势,360度围绕一圈整齐地摆放在草地上,这些大多都是草原上就地取材而来。

那些长长的木杆是红柳木材质的。红柳木取自戈壁,被工匠按照标准尺度做成前直后勾的圆形木杆,这些木杆就是撑起毡房屋顶的重要构件“房杆”。眼前的这个红色骨骼分明就是一件艺术品,线条简练而优美,内容直接而无赘述,所有的一木一绳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毫无多余堆砌的成分,毡房就是哈萨克人智慧的结晶。

在伊犁广袤的草原上养育着多如星辰的牲畜,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肉食和皮毛,还为美丽的伊犁流淌出了一条香味四溢的奶河。

清晨,女人挤下**桶马奶。

如果是制作马奶饮料,第二道工序就要把过滤后的马奶倒入牛皮囊。牛皮囊下宽上窄,约有半人高度,牛皮囊中已有发酵过的马奶,新鲜马奶倒入后女主人用木杵上下混捣新鲜马奶和发酵过的**,让它们充分混合,然后用布绳扎紧袋口,过两三天后经过充分发酵就形成了美味酸香的马奶饮料了。

如果是制作奶酪等奶制品,第二道工序就进行油脂分离,草原上每家每户都有油脂分离器,把新鲜奶水倒入分离器,乳清和油脂就分别从两个出口流淌出来,油脂静置后成为凝乳碎块。

凝乳经过发酵后,就可以做成各类奶疙瘩、奶果子的雏形,*后把奶酪放在阳光下干燥封存,2到3周后才大功告成。分离出来的另一部分乳清烧开后就可制作奶茶,喷香扑鼻。

夏季是哈萨克年轻人举办婚礼的**。在天为媒、云为裳、地为桌、河为酒的辽阔草原上举行的哈萨克牧民婚礼。宾客们骑着马、开着摩托从四面八方的草场赶过来,年长些的妇女大多带上了鲜艳的头巾,穿上了整洁的服装,而年轻姑娘就是平常衣着。今天聚拢来是为了见证新人的结合,也是分散在各个草原上的亲朋好友的一次聚会。

盖着白色头巾的新娘由旁边两位同样带着白色头巾的伴娘搀扶着走在队伍的*前端。与汉式婚礼不同,鞭炮、新郎上门都免了,新娘是由新郎家的女性亲属迎接而来的。整支队伍步行穿过长长的草场,新娘一行来到主毡房,也就是新人的“婚房”前驻足停下,这时毡房前聚拢了所有参加婚礼的人群,大家呈半月状围裹住新娘与伴娘三人。

大伙都席地坐定,婚礼中***的仪式开始了。人群**盘腿而坐的是婚礼的司仪,念念有词地诵读着哈萨克话语,司仪旁的小伙还不时轻轻挥动一下系着红绸巾的木棒,新娘与伴娘三人在话语段落处总是深深地一鞠躬。这是新郎写给新娘的书信,信中内容除了有表达爱慕之意,也有婚后尊敬父母,勤俭持家之约。这个过程是婚礼中*庄重的时刻,是新娘踏入夫家的仪式。

婚礼过程可以感受到哈萨克牧民婚礼与汉式婚礼*大的不同是“随意性”和“聚会性”。整个婚礼前期新郎并不参加,知道***的仪式过后,新郎一身便装骑着骏马转悠过来,似乎是刚赶着羊群回来,要说新郎唯一与平时不同的可能是今天穿着双皮鞋,而不是通常的长靴。

毡房外亲戚朋友在帮忙准备婚宴上宴请宾客的羊、牛肉,简易棚下大锅的滚烫羊肉汤噗嗤噗嗤地翻滚着。宾客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毡房外,草地上,妇女们唠家常,男人们打牌,午后的光阴就这样幸福地缓缓流过。

一阵哈萨克民歌的高亢曲调声响起,围拢在草地前等候的姑娘们闻乐起舞。伴娘及年轻姑娘们随着紧密的节奏大方地率先登场亮相,展开柔软矫健的双臂,犹如一只只振翅欲飞的金鹰迎风而舞。

歌舞过后,宴席开始了。毡房内,亲朋好友坐成一团,面前摆着各种点心和饭菜。奶茶、油果子、炒米、水果糖和大块的牛羊肉是婚宴的全部食物,因为哈萨克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婚宴上不提供酒精饮料。每个毡房都会有茶点招待客人,这些食物都寓意着新人婚后的生活甜如蜜糖。

普通的哈萨克牧民婚礼注重将来的生活内容多过今天婚礼的华丽展示,新郎不会因为婚礼而放弃例常的劳作,大喜日子中一天的牧活该完成的还得完成。新娘*显眼的装饰就是头上的洁白钩花头巾,除了这块标志新妇的头巾外,普通的紫色修身衬衫和黑色西装裙就是新娘今天唯一的礼服。

标签: 旅游攻略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