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焖饼是河北省传统的汉族面食小吃。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每年二月二,冀州人有吃焖饼的习俗,象征着烙干大田不生虫。这种司空见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众食品,在冀州却有着它悠久的历史渊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流传于世。
据考证焖饼在明朝时源于冀州。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经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银行帮"、"五金帮"、"杂货帮"等几大商业群体。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开办的"冀州馆"都有"冀州焖饼"这种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揽家乡客人。这样,"冀州焖饼"渐渐地有了名气。
传统的冀州焖饼需有一个特制的铁锅,厚5到8cm,头盔状,重20余斤。这种铁锅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去而不粘锅,而一般的炒勺则达不到这种功效。所用饼条也需特殊烙制,俗称"包袱饼",不超过3层,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条,精细均匀。
制作工艺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老汤是指在后锅灶上用排骨和鸡骨混合熬制的高汤。汤和饼条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是一斤饼,3两汤。*候也挺关键,要大*炒,文*焖。时间过长,则饼条发干;过短,则显得粘软,均影响口味。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