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营眼镜的店铺来说,配镜的业务量应该不错。然而,近日记者在罗晓峰和***两人合伙开的眼镜店采访时,发现整个上午只有两名顾客,一位是来买隐形镜片的,一位是来询问配修太阳镜价格的。他们说,这算是好的,有时整天不见一个顾客。
两个小伙子是同学,2006年从山西医科大毕业,学的是眼视光学专业并通过考试取得国家中级验光及定配资格证书,两年后又取得国家**验光师证书。“抱着烫金的大红本,原想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刚试手就被‘拍翻’。”望着窗外的人流车流,罗晓峰脸上挂着惆怅对记者说。他俩人毕业后先后在省城的医院和眼镜店打工,又在市内一家大型商场的眼镜店试了试身手,自认为有技术又有了闯市场的经验后,俩人开始创业。他们各自拿出十多万元,今年6月在御河西路开了一家眼镜店。记者问开张小半年该有收入了吧,罗晓峰苦笑着说:“每人拿到2万,可到年底付了房租又成穷光蛋了”。***接着罗晓峰的话茬说,开张到现在还是比较顺利的,顾客虽然少但有回头客,说明我们已被市场认可,只是眼镜店的位置不好。记者了解到,经营软环境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尽管俩人不愿意把所面临的问题说透。
新店开张要打个广告做个宣传,可俩小伙至今也不敢散发宣传单或在媒体上做广告。问及缘由,他们说一方面没有*做广告,另一方面是怕树大招风。他们说的后一句话让记者纳闷,耐不住追问,***简明扼要道出一句话:“紧不张扬还应付不了上门检查的这机关那执法的……”再问,俩人就吞吞吐吐起来。说话间,他俩人几乎同时站起来向窗外看去。记者看到一辆轿车停在店门外,车上下来三名男子。看着三人不是进他们小店检查的,俩小伙如释重负地说:“就怕拎包的来检查。”他们告诉记者,刚开业时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能管我们的都要来,如是帮助指导或纠正问题到好了,怕的是……
他们对视了一下不往下说了。在我们攀谈中,同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姓王的男子。王先生讲了一件他亲身感受的事。他说,2002年他去中山市小榄镇购买立式液化气取暖器,他去时正好碰上当地工商人员上门为企业办理项目变更手续,厂方说相关部门跟着企业转,只要企业需要都是上门服务。王先生说,那种为企业着想的服务真让人羡慕。
罗晓峰是外地人,开这个店的资金是向家人和朋友借的,***是本地人,筹资时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 。“如今难见江东父老啊!”***说。他俩人都在去年结婚,俩人的妻子同在一个商场打工,由于他们的眼镜店没有收入,如今靠各自老婆养活。他们告诉记者,创业确实难,但走上了这条道就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