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英国《卫报》读到一篇有趣的专栏文章,这位女作者提到,某天她搜寻从前的电子邮件,网络化20年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用了10年以上的电子邮箱,她进去那个邮箱,一搜从前某个名字,无意间,搜到了一封自己父亲几年前写给她的电子邮件,而她的父亲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
然后,她立刻将此段原属私密对话的文字,贴到她的Facebook上。不贴还好,一贴上去,收获一些“赞”之后,还闻声来了两位她父亲的旧识,料想这两位长辈或许不是此作家的Facebook朋友,但是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他们也过来点“赞”,而且留言告诉她,她父亲的一些过去的往事……
于是乎,大家就开始在Facebook上回忆这位父亲,以及当年的往事。待留言都留完、“赞”也都点得差不多之后,这位专栏作家观察自己的动作,突然间“有感而发”,她说,以后的“回忆”,会不会变成这样?
所有的回忆,将**属于“自己”,而是和大家“一起”的!
什么意思?
看,这位女作家找到了一个网络上的“回忆”,但她会直觉地、习惯地想丢到网络上面去,然后,大家一起丢回忆上来,没有参与的就丢论点,没有论点的就丢个附和,有感而发的就再丢出其他的回忆……以后的人类,或许就是不断地这样“一起回忆”,也渐渐开始习惯,回忆不是自己,而是“大家一起”;那些年,我们不只一起追女孩,而是那一年,我们其实一起经历了“所有事情”!
由你的一点点无私的小分享,就会变成“大家一起”了!我的天!虽然不致将自己隐私全盘公开,但你都会到Facebook上面,去分享一张照片或打一个卡,大家就会开始“参与”你整个回忆,整团整坨整包就成了一个“那些年,大家一起”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