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一场表演鼓掌欢唿的程度并不取决于表演的水平,而更多地取决于观众间的相互影响。欢唿往往是传染性的,几个人开始鼓掌欢唿,便会在人群中扩散开来,而一两个人停止鼓掌,则又会导致大家都停下来。
当“鼓掌的压力来自整个房间里的掌声,而不是坐在你身旁的个人的行为”时,鼓掌欢唿便成为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社会传染病”。
鼓掌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身体语言,而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这在罗马时代就已经有了充分显现。拉丁语中的鼓掌,原意为“击”和“拍”,但**却在表示欣赏、认同、鼓励、庆祝。罗马人把多种仪式都叫作鼓掌,它可以是用手指打响指,也可以是挥动宽袍的衣襟,后来则是挥动手巾。罗马皇帝奥瑞利安曾经把手巾发给罗马市民,在重要的场合用来一起挥舞欢唿,就像“**”时的“红宝书”。罗马剧院里一剧终了时,主角就会喊一声:“再见,鼓掌!”于是,在鼓掌员的带领下,观众便会有节奏地鼓掌。
这往往是预先安排好的,鼓掌员也是花*雇来的。好多年前,某昆剧团到美国伯克莱献演昆剧《牡丹亭》,也是事先把一些自己人的“托”安排在剧场里的不同地方,让他们充当这样的观众鼓掌员。他们每次一开始鼓掌,美国观众就算是莫名其妙,也会照样跟着鼓掌。这与瑞典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有人带头的仪式性鼓掌。有组织背景的**人物登台演讲,还没开口,支持者就开始鼓掌,表示拥护和爱戴。这种鼓掌与这位**人物在演说中要说什么**没有关系。这种掌声当然也会在演说之后热烈地响起。哪怕演说很糟糕,了无新意,或者根本就是假大空,听众也照样会热烈鼓掌,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