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乡音都死去了

2017-05-11来源 : 互联网

无论如何,在如今这个通讯与传媒高度发达,交通**便利的时代里,方言的处境是愈发艰难了。哪怕是穷乡僻壤,百姓家中也大多有了电视。电视里,无论是新闻,还是专题片或连续剧,还有**人讲话,多半都是用普通话的。

异地人士之间的交往,尤其是无法相互理解对方方言的人们之间对话,当然也都要依赖普通话这个纽带。远离家乡的大学生和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农人,也要学一点普通话以为交流之需,甚至是尊严之需。这自然带来了人际交往的极**利。

为了强化普通话的优势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于200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诸多行业、机构以及场合里必须使用普通话。不仅如此,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机构还时常对于某些“违规行为”发出禁令或做出处罚,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例如2005年广电总局就发出过《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要求电视剧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

凡此种种,都再清楚不过地显示出**的意图,那就是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越广越好,相对应的必然是,方言的空间越少越好。这种决策导向究竟会对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丰富意味着思想的多样化。方言不仅语调上不同于普通话,而且每一种方言都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它们很难转化为普通话。惯于说方言的人,突然改说普通话,往往语词变得很贫乏,原有的那些生动的表达统统用不上,因为方言中太多的内容在这种转换中丢失了。为了我们语言的丰富计,是否要对方言有一种宽容仁厚的态度?

标签: 乡音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