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么奇妙:*熟悉的东西反倒是*陌生。又到一年一季的高考时节。对于似乎所有的人都熟悉的高考,若你要追问一句“高考究竟是什么”,它很可能会因此陌生起来。
当然,日常观念早已储备了很多轻松简洁的答案。比如,高考就是考入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或者提升一点儿,高考是成才的选拨方式。不那么让人满意的是,“找好工作”、“选拨人才”的方式很多,那么,属于“高考”的方式是什么?可能马上有人会说,它是目前*公平的方式。——不错,不过正如“高考”的效用不能说明高考是什么一样,“公平”也不能道出高考真正应该是什么。
这不是咬文嚼字地故意较真儿。不懂得高考是什么,或者说,如果没有一个做出了透彻说明又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高考”共识,那些所谓的“改革”策略,以及伴随这些改革策略而来的整个义务教育的指挥棒效应,可以想见会不断重现已经出现过的种种混乱。
陈斌先生的一篇评论——《高考就应向学术标准回归》(《南方周末》5月20日评论版),让我有恍然洞悟之感。理想的考试改革,就是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以此对考生进行排序。这个定义可谓真正抓住了牛鼻子,用作者的话说,就是“高考向学术标准回归是捋顺所有死结的关键”。道理并不难想通,只要你不在思维上偷懒的话。——而如果你偷懒,可能也正是那些“死结”的习惯性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