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伴随着高考发榜,有关“寒门贵子”的话题就会成为例牌**。不过,2017年版的“寒门贵子”话题有点跑偏:比如6月23日,有某地高考状元直言,“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又比如自媒体一篇《寒门难出贵子,是对奋斗者的公平》的网络文章传遍朋友圈。凡此种种,似乎在强化一个所谓的共识:寒门难出贵子,代际固化加深。
不过,话音刚落,两则温情故事“啪啪打脸”:魏祥的“清华来信”,庞众望的“自己解决学费、不想欠人情”,成为这个招生季刷屏的故事。一个在甘肃,一个在河北,命运的玩笑,残酷而相似;然而在他们身上,亦有着近似的坚韧与拼劲、有着同样的自强与感恩。就像清华对魏祥回信里那句已成网络流行语的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这话打动人心,并非是炫技的辞藻,而是它表达了一种让人重燃**的可能:苦一点、痛一点之后,你还可以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找到命运的回报。
若论及当下的底层生活,大概鲜有少年比魏祥庞众望们更难。连他们都没有被这个社会所遗忘,那么,更顺风顺水的大多数人,有什么资格嗟叹“寒门难出贵子”呢?
中国有句俗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今天,我们自然不会为苦难粉饰、亦无须为逆境歌唱。但,这个社会之所以热望涌动、之所以梦想难绝,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穷人的孩子也能鱼跃龙门”,靠的恰恰是以努力逆袭命运。 “寒门”究竟怎么出“贵子”是一回事,“寒门”能不能出“贵子”是另一回事——后者而言,更为关键。
这个问题自然可以从魏祥庞众望们的故事中找到答案,但,中国有更辽阔的现实来佐证这个事实判断。比如早在2015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当年计划招生5万人,除要分担这个定额外,清华大学2015年还将录取“自强计划”学生近80人,人民大学预计录取“圆梦计划”学生80人,北京大学将继续扩大“筑梦计划”的招生专业……这些以“梦想”命名的招生计划,是专门为农村贫困地区**学子打开的大门。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全国90多所**高校向**农村学子伸出橄榄枝,优惠分值30分至60分不等。可以看到,我们正一方面从高考等上升通道上做出资源倾斜,赋予寒门学子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则是从民政等常规救济上做出制度安排,让寒门学子有公平的起跑线。
对于“寒门学子”的判断,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对于教育公平的评估,要关注个案,更要了解概率。今天,命运的方向,不在于你身在何种“门”内,而在于你朝门外的哪条大道上奔跑。“寒门贵子”的故事总是光芒万丈、暖意融融,它叫人看到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让人相信“起而行之”比安于宿命更有益,更折射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地区发展不平均的国家,为提升社会流动性所做出的*大努力。有关教育与公平的故事呈现着多样的面向,但希望明显要多于挑战,更立体客观地看待它,同样是一种公平。